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分析|生涯教育2.0时代的课程设计

生涯豆 北森生涯 2022-05-09

北森生涯

公众号ID:beisencareer

关注

本文整理自实战专家精品课第40期

夏睿|高校生涯教育2.0时代中的新探索和新实践


教学内容无用、枯燥、形式单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成为了学生们公认的“水课”。在知乎、微信等平台以“水课、就业指导,职业规划”为关键词,可以看到学生们对课程的吐槽之多,怨念之重。

 


但是在17年对毕业生的一份调研问卷中,我们发现,70%以上的毕业生表示需要学校提供就业指导方面的帮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堪称学生刚需的课程为何不受欢迎?


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的高校生涯教育已经进入了2.0时代,但我们的教学理念、手段却没有随之更新。


高校生涯教育2.0时代


我国高校的生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07年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生涯教育得以在高校飞速发展,这时的生涯教育处于1.0时代,外界变化速度稳定、可控,教学更加注重生涯理念的启蒙、推广、普及与强化,告知大家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但是时代一直向前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易变、不确定、复杂而又模糊的VUCA时代,高校的教育对象也从90,95后变为00后,生涯教育理念也在多年的发展中不断成熟,外界环境,教育对象,教育理念的变化,推动我们迈入了高校生涯教育的2.0时代。

 

2.0时代中,生涯教育的重心应放在提升学生的适应力与行动力,即“如何更快地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在没有确定未来道路的前提下,我应该做什么? ”


2.0时代的课程设计策略


问题导向

不同地域、学校、老师遇到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但是相同阶段的学生产生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因此我们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生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高校老师能够比较轻易地了解学生身上的问题和现象,但是如何进一步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在生涯理念的引导下将其设计为教学内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举例:学生逃课是一种常见现象,教师采用个体咨询的方式,归纳这一现象的共性内容,例如学生目标不清晰,动力不足等。再根据这些内容,针对性地开展生涯决策力、价值观澄清、目标引导等教育活动,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变革形式

根据教育主题和学生多元化程度,针对课程规模(上课人数),上课时间(周末or每天晚上),判断采用何种教学形式。


教育对象:分层分类分阶段

大学生群体内部的分化同样严重,例如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生涯概念与意识更强,欠发达地区学生对生涯的理解较为模糊,单纯按照年龄或年级来区分学生群体是不科学的。

 

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生涯意识进行阶段划分,由学生自行评估,确认自己属于哪一阶段,并开展不同侧重点的生涯主题教育,让同一群体的教育目标和需求高度一致,来自不同年级、地域的学生也让团体的多元化特质更丰富。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以下手段可供选择:

 

懵懂期和觉醒期

侧重于生涯意识的启蒙,普及型的启蒙选择口袋书、名人小传、同学案例等形式对生涯规划与问题进行阐释,形成最初对生涯的理解和概念。

自画像,画房、树、人这类个性化的启蒙方式同样适用。

 

探索期

侧重于生涯问题的呈现、解决与回应,主要教学形式是电影沙龙,观看不同主题的电影,并在电影结束后进行小组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出、澄清并解决生涯问题。

 

成长期

开设生涯问题解决工作坊,通过团辅的形式解决学生的问题,工作坊主题包括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等。


明确了设计策略,我们接下来以《电影与人生》选修课为例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电影与人生》选修课


为什么开设这门课?

当前时代下,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知识性内容的传授逐步边缘化,因为人力无法对抗搜索引擎,教师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了解的更详细、更全面。


同时在授课中发现,注重个体感受的课堂会有更好的效果和反馈,因此我们将教学模式从讲授导向体验,打造了这门实验性课程。


课程设计的理念

叙事,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叙事就是说故事,说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并写下你的经验,这是一种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回溯与重构,是一个结构再建构的过程。


叙事的过程强调个人主观诠释,讲故事的人会侧重于将个人的历史以他认为有意义、有脉络、易了解的形式进行呈现。

 

团体辅导是承载叙事适合的载体

在叙事这个解构再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具备特殊意义的事件,并开始重新构写自己的生命故事。


如果周围有人见证这个故事,新的故事会更加丰厚,并扎根于个体的生活之中,见证人会将主讲人的生命故事放入到自己的经验,惊叹于故事对自身的启发。


在这一过程中,见证人收获了感动,主讲人意识到自己的故事珍贵而独特,实现共同的成长。

 

缓冲区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仅基于以上理念,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建立的关系相较于咨询而言很弱,学生是否愿意说出自己的故事,同一个班级中成员同质性很高,学生会顾虑我能不能说,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很高,需要老师现场做出及时的解构再建构。


因此我们增加一个缓冲区,从别人的故事开始,尝试对自我生命故事进行叙说,这个别人的故事就是电影。


选修课的流程

 

1. 选择影片

这门课程在电影的选择上是分主题的,主题的设计基于CIP理论建构,分别是自我探索、行动选择、外部世界。在这三大主题下,选择不同的电影观看,每一学期的主题都是统一的。

 

确认主题后,以多元性为宗旨选出主题相关影片,以自我认知为例,我们会选择童年、少年、青年三个不同阶段,让参与者对照检验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各个侧面,选择影片部分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多样性,因为学生是多样的,电影类型单一,很难激发他对自己故事叙说的愿望。

 

2. 选择学生


学生来源


在选择学生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多元性:从各学科背景中选择学生。

连贯性:以不破坏原有授课班级为前提,各班入选实验班人数不超过3人。

包容性:允许对电影感兴趣的“路人”加入课程中。

 

3. 确定影片

提前筛选18部电影,由班级学生票选其中10部观看,通过票选强化学生参与感和上课意愿。另外提前一周公布电影海报,主讲教师还会在海报中添加三个推荐理由和关键词,激发学生的期待感。

 

4. 观看影片

为什么不让学生课下观影以节省时间?因为在实操中发现,集体观影的链接性和互动性最佳,共同观影的仪式感也会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电影之中。

 

5. 感受分享

设计一些小活动,引导小组分享和讨论观影感受,而不是单纯地站起来讲观后感。

 

6. 教师总结

课程结束前需要老师进行总结,主讲教师对刚才的活动、发言、分享进行提炼并回馈给大家,让学生感到自己讲述的故事有认真的听众,并且听众及时进行了回馈与反应。

 

7. 作业完成

这门课程的作业是一个结构化的表格,主要有五个问题,背后都有生涯的元素蕴藏其中。


 

8. 邮件往来

与学生间就表格回答的问题进行反馈,这也限定了30人的班级上线,超过30人教师很难兼顾到每名学生。


虽然我们采用了网络进行交流,但正因为没有面对面,增加了很多可控性,特别是心理防备的层面,通过观影后的团体辅导,自然会有部分学生愿意与你交流表达,希望有人了解他,邮件往来就很好的实现了他的愿望,邮件往来就变成了变形化的个体咨询。

 

9. 课后跟进


课后资料整理:看电影的同时,我们也会收集一些资料,内容包括原著小说,演员的情况,人物小传介绍,导演的其他作品,音乐原声等等。

 

课程评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意见,主要是进行课程调研,今天分享的课程流程就是我们根据反馈意见优化过多次的版本。


每学期还会根据课程主题对学生进行一些认知层面上的调研,学生会在调研中反馈出他当前的认知发展阶段,为其他同类型课程的授课积累数据和反馈。

 

课程考核与形式



期末考试仍旧以叙事作为核心部分,基础题每个人都要写8000字以上的自传,梳理自己生命故事。



创新题是希望学生能落实在行动上,做出一些实际的探索。

附加题则是希望通过梳理阅读史,帮助学生察觉自己的变化,看到变化发生的过程。


结语

以上就是夏睿老师分享的部分内容,随着生涯理论和生涯工具的不断丰富,高校生涯课程应当如何开展实践?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区写下自己的观点~


北森生涯近期文章推荐

官宣,北森生涯2019年课程调价通知

【北森生涯2018干货推文盘点】这篇推文,我们准备了一年

最新!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月历,关键节点早知道~


北森生涯2019年部分公开课表新鲜出炉,文末留言姓名+所属院校+联系方式+报名课程报名或了解相关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